【崔宪圭专栏】资本主义内核与孔孟哲学下的中国社会主义

2025-08-12

纽斯频通讯社首尔8月12日电(记者 崔宪圭)在汉语中,"文化"和"文明"这两个词的用法在大的范畴上与韩语差别不大。但在某些情况下,用例差异却十分明显。

在中国,不论走进哪座城市的男洗手间,几乎都会统一贴着"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这一宣传标语。这是句启蒙口号,意思是"向前迈出的一小步,是走向文明(有教养的现代人)的一大步"。有趣的是,中国在这种场景中用的是"文明"一词。

在韩语语境中,我们一般用"文化人"形容具有良好餐桌礼仪、文明驾车习惯、如厕讲究卫生的人;而中国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用的是"文明"这个概念,这与我们有不同之处。

虽然韩语中鲜少使用,但"文明人"在汉语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这也是语言习惯的重要差异之一。在汉语中,"文明人"通常指具有普遍世界观、先进发展且有进步倾向的一类人。

语言是表达与传递思想、立场的媒介。如果不能理解并接纳对方语言或思想上的差异,就容易产生误会,进而引发争执和冲突。这些小摩擦有时甚至会演变成国家间的战争。

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国与国之间,要缩小分歧、避免大的冲突,就必须尽可能在承认彼此差异和独特处境的基础上摆脱"非黑即白"的这种独断。

孟子曾说过:"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意思是世间万物不相同,这是自然规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也常在外交场合引用这句话,强调"语言、思想、宗教、文化千差万别,因此要实现国家间和谐,必须首先承认差异"。

若能以人类普世价值为基础,在语言、思想、立场、习俗、制度和体制等方面理解并接纳对方不同,就能避免冲突和极端对立。不仅如此,昨日的敌人也可以在明日成为朋友,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

韩国与中国因冷战格局以及中国在韩战时期援助朝鲜的历史,长期被视为"敌对国家"。33年前,即1992年8月24日,那时正值卢泰愚政府时期,韩中实现邦交正常化。

当时建交的最重要精神是充分认识并承认双方体制上的差异。韩国理解中国共产党一党制下的意识形态距离与社会主义中国的特殊性,并接受中国的统一政策——"一个中国"原则。这也是与当时国民党治下的台湾断交的原因。

中国方面则明确支持韩国为克服分裂、实现半岛和平统一的努力。双方在互惠的建交精神下通过扩大经贸合作与人员交流实现共同发展。承认差异的努力,也为两国在经济、文化和人员交流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当前,韩中关系并未出现足以动摇两国建交初衷的重大变数。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以令世界震惊的高速增长崛起成为强国,甚至让美国对中国的发展感到警惕。

韩国社会对"中国崛起"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是嫉妒,另一种是直面现实。前者是对中国短时间内取得惊人成就的羡慕与不甘;后者是承认中国的变化,思考应对之策的务实态度。

嫉妒中国的情绪往往会被一些有特定利益的政治势力利用,套上反华"帽子",将中国妖魔化,最终走向极端的反华情绪。若并非要立即开战,这种情绪对韩国的国家利益而言毫无益处。

我们需冷静直视令世界惊讶的中国崛起与变化,探究当今中国成功的关键原因。正如美国外交战略家基辛格所言,我们要了解"崛起的中国与衰落的美国"在国家战略上的差异,弄清中国领导人究竟有何不同。

作为由共产党执政的现代中国,其国家体系在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等方面与西方不同,呈现出一种难以用既有政治学说定义的复杂面貌。值得注意的是,在政治体制上,中国追求社会主义,但在经济上却彻底资本主义化;而在治国理念上,领导人却运用着曾被共产党批判过的孔孟传统哲学来治理国家。(完)

韩国纽斯频(NEWSPIM·뉴스핌)通讯社

Menu

Kollo 를 통해 내 지역 속보, 범죄 뉴스, 비즈니스 뉴스, 스포츠 업데이트 및 한국 헤드라인을 휴대폰으로 직접 확인할 수 있습니다.